我院“大陆构造与地质灾害”专题研讨会顺利召开

发布人:段建军

        东亚处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西太平洋板块的俯冲碰撞地带,陆内变形构造样式丰富,新构造运动极为显著,地质灾害类型多且成因机理复杂,是世界上地震与地质灾害影响极为严重的国家。为了推动陆内构造、强震机理与地质灾害研究的发展,更好地总结工作及规划未来,2021年12月16-17日,我院“大陆构造与地质灾害研究”专题研讨会在海琴四号A324顺利召开,同时还邀请了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和防灾科技学院等十多位老师前来参会。

 

        会议由张培震院士主持,学院王岳军院长莅临指导并做特邀报告,学院师生共计90余人出席。专题研讨会总共分为五个专题,与会人员分别围绕陆内构造带强震活动、环青藏高原陆内变形与地表过程、青藏高原盆-山系统的构造变形过程、板缘碰撞的陆内响应、南海北部构造活动与地质灾害等问题分别作了精彩而有创意的学术报告。本次研讨会学术气氛浓厚, 讨论热烈, 集中展示了学院的近期学术成果与进展,参会人员围绕关键的科学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和交流。

 

 

        为更好地总结及提升团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和天山地区的工作,张培震院士作了题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隆升及盆-山系统的耦合关系”和“板缘碰撞的陆内响应:天山造山带的隆升历史”的两场报告,从陆内变形、深部构造、盆-山关系等角度总结了地区研究进展,指出了现存问题并提出了后续研究的方向与建议。张院士结合自己野外科考的亲身经历,分享了地质工作中的苦与乐,鼓励师生们坚定信念,在总结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查缺补漏,并把文章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真正为国家的防震减灾事业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王岳军院长做了题为“南海北部构造演化与环境效应”的讲座,重点介绍了学院专家团队在在南海北部和华南地块围绕构造变形、地形地貌所开展的系列工作,并介绍了在近几年来取得的实质进展。他鼓励师生们,既要“上山”,也要“下海”,学习张培震院士“旱鸭子下海”的勇气与行动,切实把海洋地质及灾害防控方面的工作做出特色、多出成果。

 

 
 

        主题报告过后,参会师生纷纷就环青藏高原陆内构造带(祁连山、天山和龙门山等)、华南地块及南海北部等区域的构造变形、地貌演化与强震活动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包括研究领域的前沿进展、尚存难题和未来开展工作的思路等。会议现场气氛热烈,不断擦出思想的火花,展示了较高的科研水平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大家纷纷表示,应当努力提升基础学科理论知识,以服务学院、学校乃至国家在地球科学领域的重大需求。

 

 

 

        研讨会的最后,张培震院士充分肯定了大家近些年来在“大陆构造与地质灾害”研究方向上取得的成果,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深入剖析国家和社会的需求、指出科学研究的现有短板,为今后的科研发展提供了建议。张院士指出,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势必存在着单一学科不能解决的复杂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解决需要借助相邻的学科,比如地质学与地球物理的相互结合。加强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打破原有的方法和限制,对于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高水平代表性成果的产出有诸多好处。希望青年教师和学生,多讨论、多总结、多融合,方可推动学院在“大陆构造与地质灾害”方向的研究更上一层楼,力争实现国内特色、国际知名、不可替代的目标。

 

 

初审:段建军

审核:张照

审核发布:何晓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