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科故事(3)│刘庆生:在中山大学发挥余热
【编者按】为庆祝地科百年,重拾难忘回忆,再现经典瞬间,反映中大地科在近百年发展历程中难忘的人、景、事、物,进一步弘扬传统、凝聚人心,激励地科人在新的百年再创辉煌,我院推出“我的地科故事”专栏。本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刘庆生教授的地科故事,感受他是如何在中大地科发挥余热……2016年,为推动本科教学创新,我校设置“高年资教师岗位”,就一些院系的某些重点课程面向全国招聘资深主讲教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刘庆生教授即为2016年秋季学期我院聘请的一位高年资教授。本文为刘教授于2016年11月20日撰写的文章,谈他受聘中大高年资教师的心路历程与感悟。今年上学期结束前夕,我们学院院长给我打电话,向我通报一件
地科故事(4)│袁家义:女子可做“地质郎”
【编者按】为庆祝地科百年,重拾难忘回忆,再现经典瞬间,反映中大地科在近百年发展历程中难忘的人、景、事、物,进一步弘扬传统、凝聚人心,激励地科人在新的百年再创辉煌,我们带领青年学子,走访了我院离退休教师袁家义教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她的地科故事,感受她的“地质郎”成长之路。
“我们地质系的生命力还是很顽强的!当初虽很弱小,但是我们在不断充实和壮大,到今天发展成这样一个实力强劲的大学院。希望下一步学院有更大的发展,第四纪研究能够产出更多优秀成果!”
——袁家义
袁家义教授,1938年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1960年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毕业后到中山大学地质地理系工
地科故事(5)│陈志中:我对中大地质的坚守
【编者按】为庆祝地科百年,重拾难忘回忆,再现经典瞬间,反映中大地科在近百年发展历程中难忘的人、景、事、物,进一步弘扬传统、凝聚人心,激励地科人在新的百年再创辉煌,我们带领青年学子,走访了我院离退休教师陈志中教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地科故事,感受他对中大地质学科的坚守。
“地质系现在已经变成一个学院了,希望大家要有一种责任感、一种使命感去经营它,希望学院将来可以越办越好!”
——陈志中
陈志中1934年出生于广东五华,1956年就读于中山大学地质地理系,1961年开始留校任教。1972-1978年任地质专业教研室主任。从事矿床学和矿相学研究,主要针对矿床
地科故事(6)│梁致荣:扎根地质事业,铺垫学科发展基石
【编者按】为庆祝地科百年,重拾难忘回忆,再现经典瞬间,反映中大地科在近百年发展历程中难忘的人、景、事、物,进一步弘扬传统、凝聚人心,激励地科人在新的百年再创辉煌,我们带领青年学子,走访了我院离退休教师梁致荣教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地科故事,感受他是如何扎根中大地质事业的。
“学习地球科学一定不能拘泥于传统的地质方法,要努力去学习高端的科学技术,同时要加强数理化基础,努力学习电子信息计算机技术,这是我这一生中很深刻的体会。”
——梁致荣
梁致荣,中山大学地质系教授。1936年出生于广东南海县,1983年从成都地质学院调入中大,曾任地质系副主任。原地质部重
野外实习|踏遍青山寻“地脉”,方寸图上绘“乾坤”——我院23级梁王山地质填图实习纪实
青春赴山海,地脉待初逢为深化地学理论与实践融合,锤炼新时代地学人才的野外工作能力,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3级的54名本科生在王正海老师、钱鑫老师、姚卫华老师,李志刚老师、张玉芝老师、甘成势老师、张逸鹏老师和文一雄老师的带领下,于2025年7月1日奔赴云南梁王山,展开了近四周的地质填图实习野外实践教学。作为地学专业本科二年级的核心野外教学环节,地质填图实习通过“真场景、真问题、真数据”的锤炼,成为地学人才培养的“成人礼”。本次实习综合运用了古生物学、地史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地貌学、矿床学等多门基础课程知识方法,既是对专业基础的全面检验,更是对地质调查工作方法的系
野外实习|追寻红色印记,坚持绿色发展——甘肃宁夏地球物理野外综合实习纪实
前言在完成地球物理野外综合实习教学任务的同时,我院实习队临时党支部充分挖掘实习场地周边的红色资源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优势,积极开展特色鲜明的支部活动,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专业学习全过程。2025年7月8日,实习队16名同学在沈旭章、卢绍平、张领、何骁慧4位老师带领下,前往八步沙林场、西路军烈士陵园,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政活动。1 责任与坚韧:八步沙治沙精神传承 位于甘肃省古浪县、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的八步沙,是一片曾经风沙肆虐的土地。在这片严酷的自然环境中,一群可敬的治沙英雄坚守初心、不惧艰辛,以双手和汗水谱写出动人的绿色篇章。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八步沙林场的治沙工作由“六老汉”三代人
野外实习|感受大地心跳,聆听大地脉搏——从刘家峡主动源实验场到兰州观象台
前言在黄河上游的崇山峻岭间,一场解码地球深部奥秘的学习考察行动正在展开。7月9日到7月10日,同学们在实习老师与合作方老师的带领下,深入刘家峡主动源实验场与兰州观象台,亲历了现代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揭开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界带地质面纱的过程。这场兼具科技感与人文温度的考察,让同学们得以近距离触摸地球的 “脉搏”。1 探秘刘家峡主动源刘家峡主动源实验场位于刘家峡水库邻永靖县岘源镇刘家村,地质背景上位于青藏块体东北缘,靠近青藏块体、阿拉善块体和鄂尔多斯块体的交汇区。区域内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8级地震,灾害严重,甘肃人民苦地震灾害已久矣,亟需对该区域的地下结构、地震活动进行长时间、高精度的监测,以保障人民
我的老师|闫永刚:亦师亦友的引路人
【编者按】在学校第十三届教学竞赛中,我院教师用精彩的课堂征服评委,用创新的教学打动学生。他们不仅是比赛的优胜者,更是我们心中最棒的老师!“我的老师,是讲台上闪闪发光的人,是我们科研的引路人,更是我们生活中的好朋友。”本期《我的老师》,从学生的视角,让我们走进获奖教师闫永刚副教授的课堂内外……闫永刚,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在本次学校教学竞赛中荣获公选课组二等奖。主要从事古地磁学与构造磁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在EPSL、GRL、JGR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图:闫永刚于云南澄江野外实习教育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特别
五融五育|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探索地学教育新范式
《地球系统科学概论(下)》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孕育了丰富多彩的自然奇迹。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系统的奥秘,培养兼具科学素养与家国情怀的地学人才?我院《地球系统科学概论(下)》教学团队以“五融五育”创新举措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这门百年传承的课程,通过融合多元资源与实践,不仅破解了传统地学教学的痛点,更成为培养未来地学精英的标杆课程。该课程教学团队在本次学校教学竞赛中获评副高级以上组二等奖。感谢所有团队老师的共同努力!Part.1 破解痛点作为地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该课程曾长期面临知识点繁杂、理论抽象、思辨不足、思政薄弱等教学困境——矿物光泽等抽象概念难以具象化,被动学习模式抑制了创
我的老师|章桂芳:风景背后的故事
【编者按】在学校第十三届教学竞赛中,我院教师用精彩的课堂征服评委,用创新的教学打动学生。他们不仅是比赛的优胜者,更是我们心中最棒的老师!“课堂上她是传道授业的师长,球场上她是我们亲切的球友”。本期《我的老师》,从学生的视角,让我们看看章桂芳副教授“风景背后的故事”……章桂芳,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中国地理学会第二届与丹霞工作组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遥感地质、地表过程GIS与RS综合分析、第四纪地质与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在2024年学校教学竞赛中荣获公选课组一等奖,在2025年学校教学竞赛中荣获教学创新赛道副高级以上组团队二等奖(主讲人)。图:章桂芳课堂教学老师开设了一门叫《风景背后的故
我的老师|刘志超:矿物光泽中的星辰大海
【编者按】在学校第十三届教学竞赛中,我院教师用精彩的课堂征服评委,用创新的教学打动学生。他们不仅是比赛的优胜者,更是我们心中最棒的老师!"每一块岩石都是地球写给我们的信,在矿物光泽中蕴含着星辰大海的浪漫。"本期《我的老师》,从学生的视角,让我们看看刘志超副教授与岩石的故事……刘志超,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岩石地球化学、花岗岩成因与造山带演化、U−Th−Pb原位定年分析技术、Sr-Nd-Hf-Os同位素示踪与地球动力学。在本次学校教学竞赛中荣获理科组一等奖。图:刘志超课堂教学在刚刚结束的学校教学竞赛中,老师凭借生动的课堂设计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斩获理科组一等奖。听她讲岩石
野外实习 ▏岩纹间的诗行
岭南与香江的地质青年共启神农架秘境探索 7月1日,当晨光破晓天际,珠江之畔的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香江岸边的香港中文大学,一群怀揣地质热忱的学子踏上野外实习的科考征途。师生们跨越山海,奔赴神农架这片神秘的地质宝库。在这里,不仅有无数丰富的地质知识静候挖掘,而且还有绮丽壮观的美景、垂涎欲滴的美食等待发现。一场充满未知与惊喜的实习科考之旅拉开帷幕!岩壁诗行:触摸亿万年的地质课堂 师生们相聚官门山攀岩基地,在岩壁峭壁间开启独特地质课堂。灰白色的白云岩层层叠叠,如立体教科书般诉说着亿万年地质变迁。阳光下,岩层纹理清晰可见。 这里是天然的地质教学课堂。白云岩经漫长地质变迁,由地壳运动与
喜讯 | 我院获评2项校级本科教育教学成果奖
喜报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总结我校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中取得的新成就,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组织开展了第十二届校级本科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评选工作。近日,学校表彰了第十二届校级本科教育教学成果奖,我院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融入专业实习全过程的地球科学特色育人模式探索与创新》(主要完成人:郑文俊、王岳军、王正海、杨小强、杨志军、张澄博、沈旭章、沈文杰、孔晓慧、徐永怡)荣获一等奖!该成果立足地球科学学科特色,创新性地将思政教育、科研训练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为培养新时代地球科学拔尖人才提供了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基于地球化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创新》(
喜讯丨我院在学校第十三届教师教学竞赛中喜获佳绩
喜报 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举办了第十三届教师教学竞赛。近日,学校表彰了第十三届教师教学竞赛获奖教师。 在课程教学赛道,我院刘志超副教授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创新的课程设计和出色的课堂表现,荣获理科组一等奖;闫永刚副教授以其独具特色的公选课教学,荣获公选课组二等奖。在教学创新赛道,由章桂芳副教授(主讲人)、郑文俊教授与杨小强教授组成的教学团队,荣获副高及以上组团队二等奖,展现了我院教师团队协作的教学实力。 祝贺以上获奖老师!此次竞赛佳绩的取得,既是我院教师教学能力的充分体现,也是学院长期重视教育教学工作的成果展示。在此,我们向所有获奖教师表示
野外实习 | 断层上的时光刻度 —— 从景泰戈壁到海原大断裂震中的记忆巡礼
地球物理学野外实习,是将课本知识扎根大地的实践课堂,让学生在真实地质环境中掌握勘探方法,读懂地球的“密码”。 本次的地球物理实习依托海原断裂带综合地球物理野外实习基地开展,该实习基地兼具地理优势与成熟保障体系,有着独特地质过渡带,构造丰富、干扰少等特点,是同学们的绝佳天然“地质地球物理实验室”;基地完善的后勤与资料积累,也让同学们的实践能够十分顺利地开展和进行,助力同学们成功触摸到“大地的脉搏”。实习前准备 6月5日,同学们进行了2025届地球物理学野外实习动员大会。由沈旭章老师作为实习队队长主持动员会。本次动员会介绍了实习领队老师:沈旭章、何骁慧、张领、卢绍平。本次动员会主要安排包括
野外实习 | 参访三峡大坝,探讨工程之美
引言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4级本科生在《地球科学认知实习》课程中前往参访三峡大坝,解码超级工程的奥秘,感受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磅礴力量。三峡大坝前的合影和纪念01 初遇:换乘中心启新程 同学们怀揣着对超级工程的好奇,大家有序换乘,驶向三峡大坝的怀抱。车窗外,长江水奔涌向前,似在诉说千年的水利故事,而大坝即将揭晓的神秘面纱,让学习期待值拉满。02 俯瞰、平视、洞察1 俯瞰:196平台与坛子岭 登上196平台,大坝轮廓初现。乘电梯攀坛子岭,这里是俯瞰三峡大坝如何发挥水利作用的绝佳点位。极目远眺,大坝如巨龙横卧长江,截断巫山云雨。脚下,江水在坝体约束下,展现出静与动的奇妙交织 —— 一侧是高峡
野外实习 | 探秘地层与破裂
野外实习记:在莲沱与链子崖解码地层与裂隙的时空叙事 2025年7月10日至11日,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4级地质学类专业的同学们,在六位专业教师的带领下,继续深入宜昌莲沱村,开展地质认识实习。同学们眼观手触,切实体认书本中的各种地质现象,领悟岩石中记录的亿万年奥秘。在链子崖,地科师生不畏陡坡,相互帮助,共同登顶,亲身感受中国地质工作者在危岩滑坡治理领域展现的卓越智慧。短短两天,同学们在寓教于乐的生动教学中深化了专业知识,为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而赞叹;在师长细致体贴的关怀与同窗协作的暖意中增进了情谊,彼此如同家人般携手并进。莲沱村的地质探索之旅 7月10日,师生奔赴莲沱村开展地质考察。
野外实习丨行走神农架林区,探索地球演变史
神农架林区——位于湖北西部边陲的一个县级行政区,这里不仅有野人出没的传说,也是白化动物栖息的生物乐园。对来到此处开展野外实习的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系的师生来说,这里更是一部生动的地球史书——每一块岩石都是文字,每一道地层都是章节,蕴藏着无限故事。从“神农架群”开始,同学们将在罗盘指针的转动中、野外记录本上的细致素描上和地质锤的敲击中一步一步解开岩石的密码,回溯沧海桑田的变化。天河板组观察点 在天燕景区的天河板组观察点,像开启了地质 “盲盒”。内碎屑形状不规则,小得像芝麻;鲕粒圆滚滚,带着一圈圈“年轮” ,仿佛在讲碳酸钙沉淀的故事;核形石有核心和包壳,像大自
中大地科连南行:踏访三地绘就民族团结进步新篇
近日,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22级地质班粤北实习队临时党支部带领22级地科地质班全体成员走进连南瑶族自治县,先后探访万山朝王石漠化公园、金坑反三征遗址与瑶族博物馆,在参观调研中感受多民族交融的深厚底蕴。图一(封面):金坑反三征遗址合影图 石漠化公园内,师生们沿生态步道参观,听当地向导讲述各族群众共治石漠化的历程:瑶壮汉三族协同治理让全县森林覆盖率从 1990 年代的 35% 提升至 83.8%,通过封山育林、异地生态移民等措施,连南 3568.5 亩石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石漠化区域植被盖度超 80%。图二:万山朝王石漠化公园全景图 金坑村反三征遗址前,泛黄的历史文献与数字化复原场
“连”乡“硒”裕突击队再出发——我院“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深耕连州富硒资源,赋能乡村振兴新实践
2025年7月6-10日,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连乡硒裕”突击队在继上一年实践后再次踏上征程,前往连州市开展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本次实践活动由我院沈文杰副教授、团委副书记梁秋芸老师指导,共31名队员积极参与。突击队先后前往连州市丰阳镇、保安镇和龙坪镇进行田野调研和社会实践,聚焦连州市,特别是保安镇富硒资源开发,助力当地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一、健康地质研究 突击队在丰阳镇南岭茶博园进行田野调研,结合专访南岭茶博园经理吴礼德以及茶园土壤现场勘查的情况,针对该富含硒元素的地块积极开展健康地质研究,探讨助力当地农业升级的新举措。图:突击队在南岭茶博园进行实地调研二、富硒经济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