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2025年 “申请-考核”制博士考生改报志愿公告
各位博士考生:
我院2025年“申请-考核”制博士招生计划未完全使用,根据《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5年以“申请-考核”制招收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现面向“申请-考核”制第一志愿报考我院且已参加我院第一轮综合考核未被拟录取的考生接收改报志愿申请,接收改报志愿的专业(方向)、招生计划如下:
序号
学科代码
学科名称
招生导师
招生计划
1
070900
科研动态|我院硕士研究生王宇扬在Tectonics上发表文章:滇西北裂陷系早新生代缩短变形及构造反转
近日,我院硕士研究生王宇扬与导师王洋教授等人在国际著名地学期刊《Tectonics》(JCR: 3.3/Q1)上发表了关于滇西北裂陷系新生代构造演化的最新研究成果,文章题目为“Cenozoic crustal shortening and structural transition in the NW Yunnan basin region, SE Tibetan Plateau”。
在汇聚造山带的构造演化的晚期阶段,其运动学特征和变形样式往往发生显著转变。如自印度-亚欧板块初始碰撞~40 Ma后(中-晚中新世),青藏高原东南缘经历了从斜向挤压到走滑-伸展的转换,且区域断裂系统广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2025年 “申请-考核”制博士考生综合考核结果公示(改报志愿-第一批)
各位博士考生: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于日前进行了2025年“申请-考核”制博士考生综合考核(改报志愿-第一批),现将综合考核结果予以公示,请见附件。
公示时间:2025年3月17日-3月21日
联系人: 王老师
联系方式:0756-3668086
联系邮件: wangyk57@mail.sysu.edu.cn
喜报 | 我院05级本科生校友韦鹏翔荣获“广西工匠”荣誉称号
近日,我院05级本科生校友、广西第六地质队副队长、总工程师韦鹏翔荣获2024年"广西工匠"称号。这一荣誉是对他扎根地质一线15载的卓越贡献与匠心精神的高度认可!
深耕地质,硕果累累
自2009年投身地质事业以来,韦鹏翔始终坚守野外勘查一线,主持完成多项重大地质项目,包括广西石墨矿资源调查及潜力评价、恭城芹菜塘晶质石墨矿普查、贺州笔架山锡矿详查等10余项找矿项目,提交大型熔剂用白云岩、石灰岩矿床1处,小型矿床7处(涵盖石墨、锌铅银、锡、金等矿种),为地方经济发展创造显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任总工程师后,他还经常到野外一线指导项目,为项目找矿取得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5年硕士研究生调剂公告
接收调剂基本信息
我院接受调剂专业信息如下:
接收调剂专业
代码及名称
接收调剂方向
代码及名称
拟调剂
招生计划
拟调剂
复试名额
0857 资源与环境
69 不分方向
4
6
注:具体调剂复试人数以实际接收调剂复试人数为准,具体调剂招生计划以实际录取人数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结果公布(第1批)
各位考生: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5年硕士研究生复试(第1批)结果详见附件。
正式录取名单以中山大学研究生院公布的名单为准,体检表及复审表等的发放另行通知。
拟录取考生如有放弃拟录取资格者,请务必在3月28日17:00前联系我们,并发送本人签名的书面说明至以下邮箱。
联系人:王老师
电 话:0756-3668086
邮 箱:wangyk57@mail.sysu.edu.cn
锚定专业特色,厚植爱国情怀——王岳军院长、孔晓慧书记为我院学生讲授春季学期“思政第一课”
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3月20日,王岳军院长、孔晓慧书记讲授了春季学期思政第一课。教务秘书郝艳、本科生辅导员梁秋芸以及全体2021级本科生参加了课程。
论专业与爱国精神
王岳军院长开篇点明,本次思政第一课是同学们理解专业定位,明确学院和国家对地质人才、产业发展要求的重要契机。他结合历史与现实案例,从古时的李白出游到上个世纪20年代末,中山大学的师生远赴西沙群岛开展科学考察,以及两广地质调查所的贡献,强调了资源能力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要理解资源能力,以及拥有基本的国家精
行业沙龙和校友会常务理事会赋能学院发展
为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赋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求,2025年3月22日,我院在珠海校区海琴4号C306会议室举办首场行业沙龙座谈会,学院党委书记孔晓慧、校友代表、教师代表以及学生代表50余人齐聚一堂,共谋学科高质量发展,共商人才战略布局,共绘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新蓝图。会议由学院党委副书记徐永怡主持。
图:行业沙龙现场
时代命题:立足湾区,服务国家
孔晓慧书记在致辞中指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地学人才培养重镇,学院始终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充分发挥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多学科优势,着力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当前正积极整合校内外
从西沙出发,向深海进发——记王建华教授《西沙纪行》思政专题报告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好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故事,充分发挥“五老”亲历者、见证者、实践者的育人优势,增强青年学生的大历史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2025年4月15日,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特邀资深教师王建华教授为同学们作题为《西沙纪行》的思政专题报告。王建华教授结合1987年亲历的中山大学地质系组织的西沙科考,讲述我国海洋权益维护历程,分享海洋地质考察经历,勉励青年学子面海图强、发展地学、薪火相传。学院本科生辅导员梁秋芸老师主持本次讲座
法理与主权:解析国家海洋权益的法治根基
王建华教授以朴实生动的语言,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
培根铸魂启新程——我院2025年春季入党积极分子学习班开班仪式顺利举行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切实提升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政治素养,2025年4月10日下午,我院在珠海校区海琴四号楼A324讲学厅举办2025年春季入党积极分子学习班开班仪式。学院党务秘书曾一茗老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宣讲团成员张泽扬、研究生第五党支部书记闫筱勐出席开班仪式,30余名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学习。2025年4月12日上午,我院在广州校区南校园第二教学楼2311教室开展2024级本科生入党积极分子学习班第一期党课,学院团委副书记梁秋芸面向19名2024级本科生入党积极分子讲授党章学习和入党流程学习两项
携手并进,共话育人新篇章——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学工办来访我院交流调研
2025年3月14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郭文海带队学工办共8人来访我院,开展学习交流。我院党委书记孔晓慧、党委副书记徐永怡以及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党政办公室工作人员共5人参加本次交流活动。双方围绕学生党建引领与就业指导,学生工作队伍建设与辅导员发展,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团学活动与宣传合作等内容展开交流。
探秘地质瑰宝,感知学科底蕴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学工办一行抵达我院后,来访人员首先在学生志愿者的讲解下参观了学院地质矿物博物馆。博物馆内,建筑石材馆陈列着各种质地坚硬、纹理美观的建筑石材,彰显着
筑根基、强信念、稳安全、促就业,我院多举措为学子新学期成长保驾护航
为筑牢学生思想根基,保障春季学期校园秩序安全平稳,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开学以来,我院通过举办班会、年级大会、院长书记思政课、专题报告、走访宿舍、师生座谈会、行业沙龙等多举措为学子的安全与成长保驾护航,助力学生在新学期取得新进步。
全员育人:牢筑思想根基
我院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新学期开学以来通过主题班会、思政课、专题报告等多种方式提升学子的思想政治觉悟,牢固树立理想信念,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
2月27日至3月22日,本科2024级、2023级、2022级各班级围绕上学期阶段性总结、寒假汇报和新学期展望相继召开
我院硕士生李豪在Scientific Reports上发表文章:南海北部海底通信光缆对小地震响应特征分析
我院沈旭章教授团队与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李朝晖教授团队合作对近岸海底通信光缆小震响应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近日以我院硕士研究生李豪为第一作者发表于Nature旗下期刊《Scientific Reports》(Q2,影响因子3.8)。本文在南海北部珠江口海域,如图一所示,通过分布式声波传感(DAS)技术,成功将一段10公里长的商用海底通信光缆改造为约5000个高灵敏度观测点组成的地震动监测阵列,进行地震动连续观测,其记录资料为研究周边地震、高分辨率地下结构及海底异常噪声提供了丰富资料。
图一:南海北部研究区位置及观测系统
在浅海环境中,强烈的表面重力波(0.03
名师讲堂|张培震院士:《青藏高原今世之美》
5月6日,我院张培震院士在“地学之美与玉石文化”公选课上,为23级本科生带来题为《青藏高原今世之美》的精彩讲座。他从“美”的视角切入,带领师生们走进青藏高原这一自然奇观,以地质学的眼光解读其壮丽景观,探索地球科学与自然美感的深度融合。
讲座伊始,张培震院士通过精彩的高原实景照片,描绘了“群山巍峨横空出世,高原平坦水清天蓝,边缘陡峭河谷深切,西北戈壁烟雨江南”地形地貌之美。他带领大家“从西藏林芝走进阿里无人区”,“从喜马拉雅山眺望祁连山”,勾勒出高原宏伟的自然画卷。青藏高原的意义远不止于其自然风光。他进一步指出,这一地质巨构不仅造就了高原内部的壮丽景观,更深刻影响并重塑了整个中国
我院博士研究生谭家炜在PEPI上发表文章: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揭示南迦巴瓦地区地壳剪切波速度结构
近日,我院博士生谭家炜与导师沈旭章教授等人在国际地学期刊《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JCR:2.4/Q2)上发表了南迦巴瓦构造结的浅层三维剪切波速度结构的最新研究成果,文章题目为“Crustal shear-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Namche Barwa massif, eastern Himalayan Syntaxis, Tibet from ambient noise tomography”。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又称南迦巴瓦构造结,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前缘地带。这里构